筛选结果 共找出1153
材料一:《汉书.宣帝纪》:“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 皆上请廷尉以闻。”
材料二:《唐律疏仪.名利律》:“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子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 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泄露其事及语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种刑罚适用原则?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所体现的这种刑罚适用原则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洪武三十一年,某省布政使上书皇帝,嘉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依照《大明律》的规定,该上书行为构成的罪名是( )。
A.内乱
B.左官
C.奸党
D.谋大逆
试述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的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清朝光绪年间,某官员甲因犯罪而被发配新疆,给驻防八旗官兵当差为奴。甲被判处的刑罚是( )。
A.发遣
B.刺配
C.充军
D.流刑
2013年7月,W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父母诉请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民事案件。该院判决:被告人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每两个月至少到父母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法定节假日均须履行探望义务。这是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决。
对此,有人认为,该判决保护了老年人权益,维护了传统伦理道德:有人则认为,不应当将道德法律化,探望父母虽符合伦理道德,但不应成为法律上的强制义务。
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相关法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看待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2)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清末变法修律中,清廷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草案。该草案共分五编,其中由修订法律馆会同礼学馆起草的部分是( )。
A.总则
B.债权
C.物权
D.继承
2013年3月,某省会城市人民政府拟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章。该《办法》规定:“凡上一年度本市前100名纳税民营企业的企业主,其子女参加高中入学考试,总成绩可加20分。”该《办法》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过程中引起争议。《办法》起草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此举是为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为民营企业主创造更好的条件。既然纳税大户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社会为何不能投桃报李?”
请结合我国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办法》侵犯了公民的何种宪法权利?
(2)根据我国立法法,若该《办法》得以通过,应当报哪些国家机关备案?
(3)接受备案的机关如果认为该《办法》与上位法相抵触,可作出何种审查意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普通法院实行的司法审级是( )。
A.三级两审制
B.三级三审制
C.四级两审制
D.四级三审制
材料一:
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答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备(赔)偿。
《唐律疏议·杂律》
材料二:
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又不得回利为本。诸以粟麦出举,还为粟麦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仍以一年为断,不得因旧本更令生利,又不得回利为本。
——《唐杂令》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违契不偿者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2)根据材料二,为保护借贷契约债务人的权利,唐朝法律确立了哪些规则?
(3)唐朝法律如何维护和规范借贷关系?
人民代表会议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该政权组织形式确立于( )。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