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下文是叶圣陶先生在 20 世纪 30年代发表的一篇教育评论,请阅读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此文的基本观点与主张。
(2)试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指出"变相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哪些与"变相的语文教学"这种现象相关联的课程改革?
变相的语文教学
有人说现在中学课程太多,五花八门,使学生应接不暇。我说现在中学课程并不多,除了英文,只有一门,便是国文。从中学往下,小学的课程似乎也不少;然而也只有一门,便是国语。从中学往上,大学的课程真可谓五花八门了;然而除了英文以及第二外国语,也只有一门,便是国文。
一个小学上自然课。课本摊在书桌上,学生看到"常绿树是四季常绿的,落叶树是秋冬落叶的"这样的文句。教师讲解了,"常"是什么意思,"绿"是什么意思,"落"是什么意思,"四季"是什么意思,"秋冬"是什么意思;一一说明,不厌其详;然后贯穿起来说;"一年四季总是生着绿叶子的那种树,叫作常绿树;到了秋天或冬天落掉叶子的那种树,叫作落叶树。"的铃……的铃……下课了。
一个中学上劳作课,教师受了学生的敬礼,回转身去就写黑板,一面写一面看手里的"脚本"。最先写上六个大字"书架子的制造"。接着是个小标题"书架子的材料"。随后便是木与竹都可以做书架子,从价值方面说,竹比木便宜,从效用方面说,木比竹坚实;以及什么什么木木都可以做书架子,哪一种木最好,可是价贵,哪一种木最差,可是便宜,诸如此类。写完了—段,再来个小标题∶"书架子的制法"。随后便是书架子的大小,视需要而定;假定它五尺高,分作六层,每层该多少高,横里该多少宽,诸如此类。第二段没有写完,下课铃响了。教师这才面对学生开口道∶"今天来不及讲了,下一回再给你们讲吧。"
一个大学上教育学的课。教师先在黑板上抄了满板的英文,教学生抄在笔记本上;然后用国语讲解这满板的英文,教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待学生记录完毕,便抹掉第一板,再抄第二板。在第三板还没有抹掉的时候,下课铃声就由远而近,渐渐地清朗起来了。
坐在位子上,听教师讲解课本或讲义上的文句;拿起笔杆来,抄写教师的板书,记录教师的讲解。这就是各级学生在教室里所做的全部工作。 不问是社会或自然,是公民或理化,是什么学或什么研究,科目虽不同,工作的方法却并无二致,都与上国语课、国文课、英文课的情形差不多。
这是个很朴素的想头;学生犹如一个空瓶子,胸中没有什么;现在给他们一本书,一篇文字,逐字逐句给他们讲一遍,又写一点注释或表解在黑板上,他们听过一遍,抄过一遍,书中的文字中的内容与方法便一齐装进去了。这又是个很省事的办法∶要学生预习,就得给他们一些指导或暗示;要学生讨论,就得给他们一些纠正或补充;要学生复习与练习,就得给他们做许多督察与订正的工作;——那多麻烦! 现在不要学生做什么,让他们光是听。光是抄。岂不干脆得多?这就是一般语文教学所以如现在情形的原因。
我在这里并不想讨论语文教学如现在情形的效果是好是坏。我只是说明现在的语文教学是这样的情形;大家根据一个很朴素的想头,采用一个很省事的办法。 而其他各科的教学,教材尽管五花八门,实际都如现在的语文教学一样,解字文,讲文句,作注释,立表解,下课铃响,一了百了。这不是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学有如下的共通认识吗?他们以为一切的知识与技能,非通过文字无法授予;一切的训练和陶冶,非通过文字无法着手。所以必须有书为凭,给学生讲明文句,实作"教书"。他们又以为只要通过了文字,一切知识、技能、训练、陶冶,,便化为学生的血肉,使他们渐渐充实起来。所以学生除了静听讲书,抄写黑板上的文字,记录教师 口头的讲解而外,不用再做别的。
从这种认识推想开来,自然见得教学的对象是书本,而不是具体的事物。"为学"两字并不包含广多的意义,不过等于"读书"而已。什么设计教学法,什么道尔顿制,以事物为中心,以多方研究为学习门径,那只是一些富于幻想的好事者的玩意儿,标新立异,无俾实际。我们的教育家只要守着个最简要的办法——拿书来教,便抵得那些好事者的全部努力了。
在这样的教学情形之下当学生,虽然科目繁多,样样都要学习,其实却是简单不过的事儿∶只要像准备去上国语课、国文课与英文课一样,带一双耳朵,一双眼睛,一本教本,一本笔记本,一支铅笔或钢笔,保证你没有错儿了。你将欣幸你没有遇到 那些想出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之类来的好事者;否则你得去搜集、观察、比较、综合、试验、实习,那是多么辛苦的一串工作啊!除了听讲、抄写和记录,你一样都不用做;教师偶尔在讲解中间添一个笑话,插一个故事,你就情不自禁地笑一笑;上物理化学之类功课的时候,教师偶尔揭示几张挂图,做一个实验,你就如新年间看了年画与戏法那样开一开心;今天如此,明天也如此。这个学期如此。下个学期也如此,不是太舒服的生活吗?通常说,学生时代是黄金时代,就不必费太多的心思与功力在功课上的那种舒服而言,的确不是夸张的话。
但是,假如有一个人,绝对不熟悉现在的教育的实况,他跑进无论哪一级的学校参观一天两天,必将惊讶地想道∶"平常人听了两个钟头的平铺直叙的演说,就会打呵欠,伸懒腰。用鞋底擦地板,给演讲者暗示,让他赶快把演讲结束;这班学生天天听讲,年年听讲,某字什么意义,某句怎么讲法,无非那一套,他们怎么忍受得住呢?"他或许还有奇怪的想头∶"看他们一声不响,谁知道他们的心思在哪儿? 说不定会如《孟子》上说的'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吧? 或者无思无虑,空空洞洞,像禅家的入定吧?"他如果是一个慈悲的人,更将往深处去想∶"游心外骛是训练清楚头脑的障碍,心无着处'是趋向槁木死灰的途径,而他们的情形恰正如此。太可怜了!太可怜了!让他们多做一点儿事吧,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手,用他们的口,无论怎样都是好的。退一步说,让他们跑出教室来种一方地,锯一根木头,甚至跑跳一阵,争论一阵,也是好的。只要不再教他们听讲那变相的语文功课,以至陷入'游心外骛'或'心无着处'的魔境,他们就有福了。"
54.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最近,三(2)班品德与社会课的话题是"维护公共秩序"。倪老师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去过哪些公共场所、在那里干什么,进而指导他们根据功能的不同概括出七类公共场所,最后从每种类型中挑选出一个方便调查的场所。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从这七种场所的调查中概括出公共场所的一般生活规则,作为集体作业提交,并在班级里交流。
小明所在的小组恰好有七位同学,经商量决定每人调查一种场所。小明就住在剧院附近,还有亲戚在剧院上班。他自告奋勇,承担剧院调查的任务。小刚说他周末恰好会跟爸爸去看球赛,顺便可以了解体育馆的观众守则。另外五位同学则分别负责调查社区服务中心、公交车站、超市、医院和图书馆。
小明发现其他小组采取了类似的分工,他把各组去剧院调查的同学叫到一起,组队进行调查。小明的姑妈接待了调查小组,她告诉孩子们∶观众来剧院观看演出要准时入场,不能迟到,也不能早退。万一迟到早退,必须在演出间歇进场退场。观看演出时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不能随便鼓掌叫好,不能吃东西,不能拍照,不能接打电话,手机必须静音····剧院宣传与推广部的负责人还邀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出儿童剧,让他们现场体会看戏规则的道理何在。出了剧院,小明发现剧票的背面就写有《观众守则》,但是没有提到姑妈所说的"坐中间的观众尽可能先入座,坐两旁的观众稍后入座"之类的礼仪。一位同学说,幸亏有小明姑妈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到书面规定之外的一些公共生活礼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维护剧场秩序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小明带着调查结果回到自己的学习小组,和调查其他公共场所的同学一道交流,总结公共场所一般都要遵行的行为规范。大多数情况下,小组成员都能迅速达成共识,但在"保持安静"上发生了争论。小刚说∶在体育馆看球赛时不一定要保持安静,反倒可以呐喊鼓掌吹号击鼓,为球队加油助威。小刚的异议令人不快,但是大家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实话,所以在小组研究报告中,除了陈述一般规则之外,还讲到了一些例外。
这份研究报告获得了全班最高分。倪老师在班上表扬这组同学对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全组欢呼雀跃,一一跟小刚击掌相庆。在以往的小组活动中大家多少有些嫌弃小刚,因为他调皮捣蛋,老是给小组制造麻烦。这一回,大家对小刚刮目相看。没有想到小刚不同寻常的发现,他在讨论中坚持的不同意见,居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小刚兴奋得满脸通红,心里乐开了花,他突然意识到今后可以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赢得同学的尊重。他的父母听了他的讲述,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鼓励他改正缺点,用良好的表现在班上树立威信。
小刚妈妈悄悄地给倪老师打电话,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倪老师放下电话,陷入沉思,她终于明白小刚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原来是为了博取大家的关注,一个帮助小刚的改善计划在她脑海中迅速酝酿······
请回答∶
(1)分析教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与方法。
(2)评论教例所显示的教育效果。
(3)结合教例论述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最近,三(2)班品德与社会课的话题是"维护公共秩序"。倪老师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去过哪些公共场所、在那里干什么,进而指导他们根据功能的不同概括出七类公共场所,最后从每种类型中挑选出一个方便调查的场所。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从这七种场所的调查中概括出公共场所的一般生活规则,作为集体作业提交,并在班级里交流。
小明所在的小组恰好有七位同学,经商量决定每人调查一种场所。小明就住在剧院附近,还有亲戚在剧院上班。他自告奋勇,承担剧院调查的任务。小刚说他周末恰好会跟爸爸去看球赛,顺便可以了解体育馆的观众守则。另外五位同学则分别负责调查社区服务中心、公交车站、超市、医院和图书馆。
小明发现其他小组采取了类似的分工,他把各组去剧院调查的同学叫到一起,组队进行调查。小明的姑妈接待了调查小组,她告诉孩子们∶观众来剧院观看演出要准时入场,不能迟到,也不能早退。万一迟到早退,必须在演出间歇进场退场。观看演出时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不能随便鼓掌叫好,不能吃东西,不能拍照,不能接打电话,手机必须静音····剧院宣传与推广部的负责人还邀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出儿童剧,让他们现场体会看戏规则的道理何在。出了剧院,小明发现剧票的背面就写有《观众守则》,但是没有提到姑妈所说的"坐中间的观众尽可能先入座,坐两旁的观众稍后入座"之类的礼仪。一位同学说,幸亏有小明姑妈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到书面规定之外的一些公共生活礼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维护剧场秩序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小明带着调查结果回到自己的学习小组,和调查其他公共场所的同学一道交流,总结公共场所一般都要遵行的行为规范。大多数情况下,小组成员都能迅速达成共识,但在"保持安静"上发生了争论。小刚说∶在体育馆看球赛时不一定要保持安静,反倒可以呐喊鼓掌吹号击鼓,为球队加油助威。小刚的异议令人不快,但是大家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实话,所以在小组研究报告中,除了陈述一般规则之外,还讲到了一些例外。
这份研究报告获得了全班最高分。倪老师在班上表扬这组同学对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全组欢呼雀跃,一一跟小刚击掌相庆。在以往的小组活动中大家多少有些嫌弃小刚,因为他调皮捣蛋,老是给小组制造麻烦。这一回,大家对小刚刮目相看。没有想到小刚不同寻常的发现,他在讨论中坚持的不同意见,居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小刚兴奋得满脸通红,心里乐开了花,他突然意识到今后可以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赢得同学的尊重。他的父母听了他的讲述,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鼓励他改正缺点,用良好的表现在班上树立威信。
小刚妈妈悄悄地给倪老师打电话,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倪老师放下电话,陷入沉思,她终于明白小刚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原来是为了博取大家的关注,一个帮助小刚的改善计划在她脑海中迅速酝酿······
请回答∶
(1)分析教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与方法。
(2)评论教例所显示的教育效果。
(3)结合教例论述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55.请分别阐述孔丘、荀况和韩愈的教师观,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侧重点的变化。
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路易斯是一个性格文静的初三学生。他有好几 门课程的成绩不及格。现在,他有时来校,有时不来校。他有几个哥哥姐姐都没有读完中学,父母也没有中学毕业。
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戴莎找路易斯谈话,问他为什么不来上学。他说,自己在四年级时学习便碰到了麻烦,感觉很无助。他觉得自己很"蠢",而且越认为自己笨,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少,因为反正付出了努力也没有作用。由于不努力,成绩落后得更厉害,这使得老师也认为他很笨,对他要求很低其至不作要求。把他安置在"差"生班里。路易斯感觉难受,干脆就不来学校了。而学校除了把这些事情告诉他父母之外,什么也没做。
戴莎老师问他∶如果辍学了你会做什么?路易斯说∶辍学的哥哥姐姐都找到了工作,一个做招待,一个在建筑工地做工。他们既有钱花,在工作中也没有人会因为他们没完成学业而刁难他们。 自己也想去打工,有钱后就可以四处游玩。 看来,以前总认为辍学可能会带来许多麻烦的说法都是谎话,学校无法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只是浪费时间。
在仔细倾听了路易斯的看法后,戴莎老师告诉他∶"我觉得你很聪明,而且实际上你非常了解自己和其他人。但我提醒你,政府法律不允许你现在辍学。"戴莎老师还告诉他,学校有一些专门的计算机程序和辅导老师旨在帮助学生赶上学业。戴莎老师找来了一些曾经接受过这种帮助,现在发展很不错的学生和他交流,并告诉他,可以选修一些职业技能课程,参加职业培训、实习等。这样一来,在完成学业后,比起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然而,要想获得这些,必须现在回学校。戴莎老师还告诉他∶"我们只关心下星期,你的目标是下周每天都要来上学,接下来的几周以后再说。"路易斯认为这有点困难,自己可能坚持不了一周。戴莎老师说∶"我们一天天来,我们做一个日程表,每来一天学校就在上面做个标记。"
请回答∶
(1)阅读第二自然段,指出路易斯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并根据社会认知学习论的互动观。分析这种水平与他在校经历之间的关系。
(2)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分析"榜样"对其辍学的影响。
(3)阅读第四自然段,分析戴莎老师主要采用哪些策略来帮助路易斯改变自我效能感,实现对学习与行为的自我调节。
Ⅱ.某研究者欲对某县初中学生的课业负 担现状进行调杏研究。 他计划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自制调查问卷,在县教育局组织的一个规模大约为 80人的"初中科技夏令营"上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 结论,提出改进建议。
请回答∶
(1)指出该研究在取样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2)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具体设计问卷题目之前,研究者需要从若干维度分解研究课题。试为这份学生问卷设计至少四个维度(指标)。
(3)下面是该研究者在问卷中设计的四个问题,请指出各自存在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你的作业题和考试题难吗?
②你不认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不可行的吗?
③你认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吗?
④专家认为知识从理解到掌握需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实现。你认为应当增加作业量吗?
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路易斯是一个性格文静的初三学生。他有好几 门课程的成绩不及格。现在,他有时来校,有时不来校。他有几个哥哥姐姐都没有读完中学,父母也没有中学毕业。
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戴莎找路易斯谈话,问他为什么不来上学。他说,自己在四年级时学习便碰到了麻烦,感觉很无助。他觉得自己很"蠢",而且越认为自己笨,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少,因为反正付出了努力也没有作用。由于不努力,成绩落后得更厉害,这使得老师也认为他很笨,对他要求很低其至不作要求。把他安置在"差"生班里。路易斯感觉难受,干脆就不来学校了。而学校除了把这些事情告诉他父母之外,什么也没做。
戴莎老师问他∶如果辍学了你会做什么?路易斯说∶辍学的哥哥姐姐都找到了工作,一个做招待,一个在建筑工地做工。他们既有钱花,在工作中也没有人会因为他们没完成学业而刁难他们。 自己也想去打工,有钱后就可以四处游玩。 看来,以前总认为辍学可能会带来许多麻烦的说法都是谎话,学校无法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只是浪费时间。
在仔细倾听了路易斯的看法后,戴莎老师告诉他∶"我觉得你很聪明,而且实际上你非常了解自己和其他人。但我提醒你,政府法律不允许你现在辍学。"戴莎老师还告诉他,学校有一些专门的计算机程序和辅导老师旨在帮助学生赶上学业。戴莎老师找来了一些曾经接受过这种帮助,现在发展很不错的学生和他交流,并告诉他,可以选修一些职业技能课程,参加职业培训、实习等。这样一来,在完成学业后,比起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然而,要想获得这些,必须现在回学校。戴莎老师还告诉他∶"我们只关心下星期,你的目标是下周每天都要来上学,接下来的几周以后再说。"路易斯认为这有点困难,自己可能坚持不了一周。戴莎老师说∶"我们一天天来,我们做一个日程表,每来一天学校就在上面做个标记。"
请回答∶
(1)阅读第二自然段,指出路易斯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并根据社会认知学习论的互动观。分析这种水平与他在校经历之间的关系。
(2)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分析"榜样"对其辍学的影响。
(3)阅读第四自然段,分析戴莎老师主要采用哪些策略来帮助路易斯改变自我效能感,实现对学习与行为的自我调节。
Ⅱ.某研究者欲对某县初中学生的课业负 担现状进行调杏研究。 他计划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自制调查问卷,在县教育局组织的一个规模大约为 80人的"初中科技夏令营"上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 结论,提出改进建议。
请回答∶
(1)指出该研究在取样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2)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具体设计问卷题目之前,研究者需要从若干维度分解研究课题。试为这份学生问卷设计至少四个维度(指标)。
(3)下面是该研究者在问卷中设计的四个问题,请指出各自存在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你的作业题和考试题难吗?
②你不认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不可行的吗?
③你认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吗?
④专家认为知识从理解到掌握需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实现。你认为应当增加作业量吗?
54.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刚开学几周,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了大一新生小李同学。她看起来有点紧张,我问她这几周过得怎么样。她说。"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很多课程都是采用课堂讨论、口 头报告、小组辩论之类方法。这跟高中时老师讲得多差别很大,感觉很不适应。我其实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把知识直接教给我们。"我又问她∶"像你这样感觉不适应讨论课的同学是不是很多?"她说很多同学都不适应。
小李同学的话,让我不禁想到自己首次在专业课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形。我本以为,采用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但事 实证明我有点儿一厢情原。这些年来,在我主持的案例讨论课上,尽管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热情似乎不高。一些学生根本不发言,只顾埋头看英语或计算机之类的书,或者低头看手机;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课堂讨论的材料都不带来。对此,我感到十分困惑。
为了改进教学,弄清学生究竟是怎么想的,我找了几位学生到我办公室座谈。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希望您多讲,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知识,接近学科前沿。您每次课都让我们讨论,可我们不习惯讨论,即使讨论,也只是说出一些很肤浅的观点。而且,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看法貌似都有些道理,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来大学读书,是交了学费的,是想从老师那里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听一帮同学在那里瞎扯。我觉得讨论课没多大意义,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您多讲讲。"另外,我还曾听说有个别学生 直接打电话向学校教务部 门投诉,说我的课很"水"。因为我很少直接讲课,总是让学生看材料、讨论、写评论。
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学生一方面抱怨教师满堂灌、不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当教师提供大量案例讨论的机会时,他们却又害怕或逃避呢,? 原因究竟在哪儿? 讨论课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开下去? 让学生自主探究真的行得通吗? 该如何处理讨论课与传统课程的关系?看来,问题没 那么简单......
请回答∶
(1)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角度,分析设置讨论课的必要性。
(2)从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角度,分析导致学生不适应讨论课的可能性成因。(3)从学校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帮助学生适应课堂讨论的建议。
刚开学几周,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了大一新生小李同学。她看起来有点紧张,我问她这几周过得怎么样。她说。"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很多课程都是采用课堂讨论、口 头报告、小组辩论之类方法。这跟高中时老师讲得多差别很大,感觉很不适应。我其实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把知识直接教给我们。"我又问她∶"像你这样感觉不适应讨论课的同学是不是很多?"她说很多同学都不适应。
小李同学的话,让我不禁想到自己首次在专业课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形。我本以为,采用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但事 实证明我有点儿一厢情原。这些年来,在我主持的案例讨论课上,尽管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热情似乎不高。一些学生根本不发言,只顾埋头看英语或计算机之类的书,或者低头看手机;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课堂讨论的材料都不带来。对此,我感到十分困惑。
为了改进教学,弄清学生究竟是怎么想的,我找了几位学生到我办公室座谈。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希望您多讲,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知识,接近学科前沿。您每次课都让我们讨论,可我们不习惯讨论,即使讨论,也只是说出一些很肤浅的观点。而且,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看法貌似都有些道理,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来大学读书,是交了学费的,是想从老师那里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听一帮同学在那里瞎扯。我觉得讨论课没多大意义,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您多讲讲。"另外,我还曾听说有个别学生 直接打电话向学校教务部 门投诉,说我的课很"水"。因为我很少直接讲课,总是让学生看材料、讨论、写评论。
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学生一方面抱怨教师满堂灌、不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当教师提供大量案例讨论的机会时,他们却又害怕或逃避呢,? 原因究竟在哪儿? 讨论课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开下去? 让学生自主探究真的行得通吗? 该如何处理讨论课与传统课程的关系?看来,问题没 那么简单......
请回答∶
(1)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角度,分析设置讨论课的必要性。
(2)从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角度,分析导致学生不适应讨论课的可能性成因。(3)从学校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帮助学生适应课堂讨论的建议。
55.维新派相对于洋务派提出了哪些新的教育主张? 产生了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