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所题的校训。学,指每位学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以致技能。仅仅具有“学”还不够,还要能够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这包括思想、行为、待人、对己。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应该能够成为他们的模范。
“行为人师,学为世范”是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听到这个故事的白岩松在纪念季老的文章中写道:“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心里没有装着学生,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仅是有违师德的,也是有违基本的个人道德的。范美忠作为高材生曾在北京大学就读。毕业后回到家乡四川自贡中学当语文老师,被学校寄予厚望。顶着“北大高材生”的光环,面对学校的信任和学生的期待,范美忠本应承担责任、为人师表。但其却放松了对自己师德的要求,在“五一二地震”来临时,他不顾学生的安危,自己率先跑出教室。尽管地震最终没有造成学生伤亡,但其弃学生于不顾的行为却遭到了世人的指责,他也因自己的小聪明失去了继续站在讲台上的机会。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也应在细节之处践行为人师表的原则。比如在学校,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难养成,往往是三分钟热度之后,便把买来的优秀书刊束之高阁。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可以选择对学生成长、对教学有益的书籍进行阅读。学生和老师一起写读书笔记,每周末和学生交换检查。当学生看到老师工工整整写的满满一大本读书笔记时,惊讶和敬佩之情肯定溢于言表。如果能让学生看到老师发表的文章,那学生更会感受到“身教”的美丽,进而吸引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教育学生,仅靠口头上的说教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为人师表的身教来感化和熏陶学生。让我们都来做一个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