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案例1道路改扩建项目【素材】拟对某一现有省道进行改扩建,其中拓宽路段长16 km,新建路段长8 km,新建、改建中型桥梁各1座,改造段全线为二级干线公路,设计车速80 km/h,路基宽24 m,采用沥青路面,改扩建工程需拆迁建筑物6 200 m2。该项目沿线两侧分布有大量农田,还有一定数量的果树和路旁绿化带,改建中型桥梁桥址,位于X河集中式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外边缘,其下游4 km处为该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新建桥梁跨越的Y河为宽浅型河流,水环境功能类别为Ⅱ 类,桥梁设计中有3个桥墩位于河床,桥址下游0.5 km处为某些鱼类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公路沿线分布有村庄、学校等,其中A村庄、B小学和某城镇规划住宅区的概况及公路营运中期的噪声预测结果见表1。【问题】1.给出A村庄的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和评价量。2.针对表中所列敏感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说明理由。3.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应对跨x河桥梁采取哪些配套环保措施?4.列出Y河环境现状调查应关注的重点。5.可否通过优化桥墩设置和施工工期安排减缓新建桥梁施工对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给出A村庄的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和评价量。

答:(1)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为昼间和夜间。

(2)评价量分别为昼间和夜间的等效声级[Leq,dB(A)]Ld和Ln。

2.针对表中所列敏感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说明理由。

答:(1)A村应搬迁。因为该村超标较高,且处于4a类区,采取声屏障降噪也不一定能取得很好效果,宜搬迁。

(2)城镇规划的住宅区,可采取以下措施:

a.调整线路方案;

b.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窗以及绿化;

c.优化规划的建筑物布局或改变前排建筑的功能。

因为该段为新建路段,可以通过优化线路方案,使线路远离规划的住宅区:也可以采取设置声屏障并安装隔声窗、建设绿化带的措施达到有效的降噪效果;当然作为规划住宅区,也可以调整或优化规划建筑布局或改变建筑功能。

(3)B小学。不必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因为营运中期昼间达标,夜间虽然超标,但超标量较小,且夜间学校无人住宿。

3.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应对跨X河桥梁采取哪些配套环保措施?

答: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针对跨X河桥梁可采取如下环保措施:

(1)提高桥梁建设的安全等级;

(2)限制通过桥梁的车速,并设警示标志和监控设施;

(3)设置桥面径流引导设施,防止污水排入水中,并在安全地带设事故池,将泄漏的危化品引排至事故池处置,防止排入水中;

(4)桥面设置防撞装置。

4.列出Y河环境现状调查应关注的重点。

答:(1)关注拟建桥位下游是否有饮用水水源地及取水口;

(2)关注桥位下游鱼类保护区的级别、功能区划,主要保护鱼类及其保护级别、生态特性、产卵场分布,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及保护要求等;

(3)调查尖嘴流的水文情势,包括不同水期的流量、流速、水位、水温、泥沙含量的变化情况;

(4)调查水环境质量是否满足Ⅱ类水体水质;

(5)沿河是否存在工业污染源,是否有排污口入河。

5.可否通过优化桥墩设置和施工工期安排减缓新建桥粱施工对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1)可以。

(2)减少桥墩数量(甚至可以考虑不设水中墩),这样就减少了对河道的扰动,降低对水质的污染,由此可以减缓新建桥梁施工对保护区的影响:施工工期安排时,避开鱼类繁殖或洄游季节施工,既可避免对水文情势的改变,也可以减缓对保护区鱼类的影响。

【考点分析】

本案例是根据201 1年案例分析考试试题改编而成,需要考生认真体会,综合把握。

1.给出A村庄的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和评价量。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判定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区;(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

举一反三:

对于水、气、声、土壤、生态的现状监测与调查方案的制订应该十分熟练,尤其2016年新颁布的地下水导则(HJ 610-2016),对现状采样点位数、采样时段、采样频率、采样深度均有详细要求,请考生注意。

2.针对表中所列敏感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说明理由。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1)分析污染控制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此题的考点简单,而且在历年案例分析考试中反复考到,请引起注意。

3.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应对跨X河桥梁采取哪些配套环保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1)分析污染控制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此题在近几年的案例分析考试中重复出现多次,请考生引起注意。

4.列出Y河环境现状调查应关注的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判定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区:(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

此题的考点与2013年案例分析考试第八题城市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中“3.为分析工程对A河的环境影响,需调查哪些方面的相关资料”基本一致。但是2013年的真题考点不仅包括河流涉及的现状调查资料,还包括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时需要的相关内容和参数,考点扩大了,但出题角度大同小异,复习时注意总结。

5.是否可通过优化桥墩设置和施工工期安排减缓新建桥粱施工对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2)分析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举一反三:

环保措旖不仅包括常说的废水治理措施、废气治理措施、隔声减震措施、固废填埋措施等常规措施,还包括施工期避开敏感时段、施工布置优化以避开敏感地区和施工方法采用先进工艺等方面。

多做几道

案例2   涉自然保护区高速公路竣工验收项目【素材】某高速公路工程于2009年取得环评批复,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2年9月建成通车试营运。路线全长160 km,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00 km/h,路基宽度26m,设互通立交6处,特大桥1座,大中小桥若干:服务区4处,收费站6处,养护工区2处。试营运期日平均交通量约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交通量的68%。建设单位委托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评文件载明:路线在Q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某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实验区内路段长限制在5 km之内:实验区内全路段应采取隔声和阻光措施;沿线有声环境敏感点13处(居民点12处和S学校),S学校建筑物为平房,与路肩水平距离30m,应在路肩设置长度不少于180 m的声屏障;养护工区、收费站、服务区污水均应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996)二级标准。初步调查表明:工程路线略有调整,实际穿越Q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路段长度为4.5 km,全路段建有声屏障(非透明)或密植林带等隔声阻光措施;沿线声环境敏感点有11处,相比环评阶段减少2处居民点:S学校建筑物与路肩水平距离40 m,高差未变,周边地形开阔,路肩处建有长度为180 m的直立型声屏障:服务区等附属设施均建有污水处理系统,排水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 -级标准设计。【问题】1.对于Q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对于居民点,声环境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为确定声屏障对s学校的降噪量,应如何布设监测点位?4.按初步调查结果,污水处理系统能否透过环保验收?说明理由。

案例3  某井工煤矿竣工验收调查【题材】某井工煤矿于2011年10月经批准投入试生产,试生产期间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拟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8年8月获得批复,批复的矿井建设规模为3.00 Mt/a。配套建设同等规模选煤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储装运工程和公用工程。场地平面布置由矿井工业场地、排矸场、进矿道路、排矸场道路等四部分组成。工业场地(含道路)占地40.0m2,矿井井田面积1 800 hm2,矿井开采采区接替顺序为“一采区一二采区一三采区”,首采区(一采区)为已采取,服务年限10年。环评批复的主要环保措施包括:3台20 t/h锅炉配套烟气除尘脱硫系统,除尘效率95%,脱硫效率60%;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600 m3/d,采用二级生活处理工艺;矿井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1.0亿m3,配套建设拦挡坝、截排水设施;对于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保护煤柱。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单位初步调查获知:工程建设未发生重大变动,并按环评报告书与批复要求对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了保护煤柱。试生产期间矿井与选煤厂产能达到2.20 Mt/a。生活污水和矿井水处理量分别为480 m3/d、8 000 m3/d。3台20 t/h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设施建成投入运行,排矸场拦挡坝、截排水工程已建成。调查发现,2010年8月批准建设的西气东输管线穿越井田三采区。环评批复后,与本项目有关的新颁布或修订并已实施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348-2008)。【问题】1.指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中,还需补充哪些工程调查内容?2.确定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生态调查范围。3.在本项目声环境验收调查中,应如何执行验收标准?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还需补充哪些工作?5.判断试生产运行工况是否满足验收工况要求,并说明理由。

一、工程概况及评价因子1.根据火电项目污染类型,列表形式给出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给出分布图。2. 《火电厂大气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注意汞排放限值要求。3.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已批复的当地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未划定的,请当地环保部门确认。根据项目所处区域特点,合理确定。如在项目南侧紧邻巷道,执行GB12348-2008的4类标准。火电厂的地块:厂址、灰场。厂址:污染型灰场:重点分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生态的影响、扬尘的影响。二、工程分析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四、环境影响预测五、污染防治措施六、清洁生产七、总量控制八、公众参与九、结论十、火电项目需注意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及大型综合商场的建设项目(社会区域类)特点:类型较多,形式、规模、内容多种多样,其环境影响复杂多样,且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多位于城市市区内或划定的开发区内,一般生态影响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除非涉及特殊或重要的生态保护目标),但其施工复杂的环境影响却不容忽视。本项目既有地上工程,也有地下工程。而且既有广场、停车场,还有上次、餐饮、娱乐等,是个比较复杂的,有一定代表的社会区域类建设项目。对相关单独项目的环评也有指导意义。一、总论或总则二、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及工程分析三、环境现状四、环境影响评价五、环境保护措施六、公众参与七、结论

案例3新建堤坝式水电工程【素材】某拟建水电站是A江水电规划梯级开发方案中的第三级电站(堤坝式),以发电为主,兼顾城市供水和防洪,总装机容量3 000 MW。堤坝多年平均流量1 850m3/S,水库设计坝高159 m,设计正常蓄水位1134m,调节库容5.55X108 m3,具有周调节能力,在电力系统需要时可承担日调峰任务,泄洪水消能方式为挑流消能。项目施工区设有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和及制冷系统、机械修配、汽车修理及保养厂,以及业主营地和承包商营地。施工高峰期人数9 000人,施工总工期92个月,项目建设征地总面积59 km2,搬迁安置人口3 000人,设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大坝上游属高中山峡谷地貌,库区河段水环境功能为Ⅲ类,现状水质达标。水库在正常蓄水位时,回水长度9 km,水库淹没区分布有A江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其产卵期为3~4月。经预测,水库蓄水后水温呈季节性弱分层,3月和4月出库水温较坝址天然水温分别低1.8℃和0. 4℃。B市位于电站下游约27 km处,依江而建。现有2个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和7个工业企业的取水口均位于A江,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排入A江。电站建成后,B市现有的2个自来水厂取水口上移至库区。【问题】1.指出本项目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2.给出本项目运行期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3.本项目是否需要配套工程措施以保障水库下游最小生态需水量?说明理由。4.指出施工期应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