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案例2  新建铜矿项目【素材】A公司拟建一个大型铜矿。经检测,该处铜矿主要矿物成分为黄铁矿和黄铜矿,且该矿山所在区域为低山丘陵,年均降雨量为2 000 mm,而且年内分配不均。矿山所在区域赋存地下水分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前者赋存于沟谷两侧的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中,地下水水量贫乏,与露天开采矿坑涌水关系不大;后者主要赋存于矿区出露最广的千枚地层中,与露天采场矿坑涌水关系密切。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如下:①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开采规模5 000 t/d;②露天采场采坑最终占地面积为50.3 hm2,坑底标高-192 m,坑口标高72 m,采坑废石和矿石均采用汽车运输方式分别送往废石场和选矿厂。采坑废水通过管道送往废石场废水调节库。③选矿厂设粗碎站、破碎车间、磨浮车间、脱水车间和尾矿输送系统等设施。矿石经破碎、球磨和浮选加工后得铜精矿、硫精矿产品,产生的尾矿以尾矿浆(固体浓度25%)的形式,通过沿地表铺设的压力管道输送至3 km外的尾矿库,尾矿输送环节可能发生管道破裂尾矿浆泄漏事故。④废石场位于露天采场北侧的沟谷,占地面积125.9 hm2,总库容l 400xl04 m3,设拦挡坝、废水调节库(位于拦挡坝下游)和废水处理站等设施。废水处理达标后排入附近地表水体。⑤尾矿库位于露天采场西北面1.6 km处的沟谷,占地面积99 111TI2,总库容3.1X107m3,尾矿浆在尾矿库澄清,尾矿库溢流清水优先经回水泵站回用于选矿厂,剩余部分经处理达标后外排。【问题】根据上述背景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1.指出影响采坑废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减少产生量的具体措施。2.给出废石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和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3.针对尾矿输送环节可能的泄漏事故,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4.给出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的布设要求。

【参考答案】

1.指出影响采坑废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减少产生量的具体措施。

答;影响采坑废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如下:

①开采区面积、开采深度、开采时序或方式;

②地表径流:

③围岩结构;

④降雨:

⑤地下水补给。

减少采坑废水产生量的措施:

①合理规划,分期分区开采,严格控制开采作业面的面积。

②采坑外围设置截排水设施或截洪沟,避免采坑区外地表径流汇入。

③采坑区内设置雨水收集池,完善排水设施。

④结合治理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和植被护坡,以减少采坑废水产生量。

2.给出废石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和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

答:废石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pH、SS、铜、铁、硫化物等。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废石场设置了废水调节库和废水处理站,应做好防渗处理。生产废水经石灰石中和,再经沉淀池,废水经沉淀处理,再经化学絮凝沉淀和过滤处理后,回用于选矿厂,或经监测达标后回用于采场内降尘、绿化,尽量少排或不排入附近地表水体。

3.针对尾矿输送环节可能的泄漏事故,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答:可以采取如下泄漏风险防范措施:

(1)源头控制措施:在项目建设初期,应该避开山丘等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采用先进的工艺,优化配置,减少尾矿输送水量。采用优质的管材,配备备用的管道,在设计时尽量减少阀门及接口的数量,减少输送过程的跑、冒、滴、漏。

(2)防渗措施:对废矿输送管道采取防渗措施,并且设置截流设施和事故废水收集池,将泄漏的废矿输送废水收集到事故收集池;对事故收集池也应采取防渗措施,防渗措施应满足防渗标准要求,并设置防渗衬层检测系统。

(3)加强日常巡察,对输送矿浆管线定期维护维修。

(4)事故泄漏应急防范措施:设置应急预案并加强事故应急演练,一旦造成地下水污染,应采取应急措施,并对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处理。

(5)设置安全防护隔离带,并树立尾矿输送管线安全标识牌。

4.给出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的布设要求。

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该项目废石场应进行二级评价,至少布设5个水质监测点,具体布设如下:在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上游设置1个污染监控对照井(孔),废石场两侧各布设1个地下水

水质监测井(孔);在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下游设置2口水质监测井。

【考点分析】

本案例是根据2012年案例分析真题改编而成。采掘类案例是近几年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按产品性质分类,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煤矿、磷矿、石料、陶t等);按其开采方式,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酮采)两类,其涉及知识考点范围广泛。

1.指出影响采坑废水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减少产生量的具体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1)识别环境影响因素与筛选评价因子”;“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2)分析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矿坑废水量与矿床种类、地质结构、、围岩结构、采业作业方法、水文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回答污染防治措施时,要注意生态防治措施比如生态修复及护坡等不能漏项。

2.给出废石场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和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1)分析污染控制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矿山废水处理方法要结合矿山性质,比如说本题目是金属矿山,那么就和非金属矿山的污染物不同,尤其是特征污染物不同,考生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要结合项目的特点全面回答。

3.针对尾矿输送环节可能的泄漏事故,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五、环境风险评价(2)提出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

举一反三:

环境评价中,一般有管线的地方都存在泄漏风险问题,如石油天然气管道泄漏问题、采掘行业矿浆管线泄漏问题、污水处理站污水管线泄漏问题、化工厂有害气

体泄漏问题等,而且管线类风险防范措施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考生把握好这一点,答题就不容易漏项,遇到相同的题目就可以举一反三。

4.给出废石场(含废水调节库)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的布设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

举一反三:

地下水污染监控监测点应当按最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的要求进行布设。考生应当将布点原则及题目介绍的背景条件相结合,并根据项目自身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下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6)监测布点的有关规定:

8 3 3 3现状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a)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点采用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监测点应主要布设在建设项目场地、周围环境敏感点、地下水污染源以及对于确定边界条件有控制意义的地点。当现有监测点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现状监测井的布设应兼顾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

b)监测层位应包括潜水含水层、可能受建设I贞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

c) -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宜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

d)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的具体要求

1)监测点布设应尽可能靠近建设项目场地或主体工程,监测点数应根据评价等级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2)一级评价项目潜水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7个,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3~5个。原则上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均不得少于1个,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个。

3)二级评价项目潜水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5个,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2~4个。原则上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均不得少于1个,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

4)三级评价项目潜水含水层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3个,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1~2个。原则上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及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

多做几道

案例2   涉自然保护区高速公路竣工验收项目【素材】某高速公路工程于2009年取得环评批复,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2年9月建成通车试营运。路线全长160 km,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00 km/h,路基宽度26m,设互通立交6处,特大桥1座,大中小桥若干:服务区4处,收费站6处,养护工区2处。试营运期日平均交通量约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交通量的68%。建设单位委托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评文件载明:路线在Q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某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实验区内路段长限制在5 km之内:实验区内全路段应采取隔声和阻光措施;沿线有声环境敏感点13处(居民点12处和S学校),S学校建筑物为平房,与路肩水平距离30m,应在路肩设置长度不少于180 m的声屏障;养护工区、收费站、服务区污水均应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996)二级标准。初步调查表明:工程路线略有调整,实际穿越Q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路段长度为4.5 km,全路段建有声屏障(非透明)或密植林带等隔声阻光措施;沿线声环境敏感点有11处,相比环评阶段减少2处居民点:S学校建筑物与路肩水平距离40 m,高差未变,周边地形开阔,路肩处建有长度为180 m的直立型声屏障:服务区等附属设施均建有污水处理系统,排水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 -级标准设计。【问题】1.对于Q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对于居民点,声环境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为确定声屏障对s学校的降噪量,应如何布设监测点位?4.按初步调查结果,污水处理系统能否透过环保验收?说明理由。

案例3  某井工煤矿竣工验收调查【题材】某井工煤矿于2011年10月经批准投入试生产,试生产期间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拟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8年8月获得批复,批复的矿井建设规模为3.00 Mt/a。配套建设同等规模选煤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储装运工程和公用工程。场地平面布置由矿井工业场地、排矸场、进矿道路、排矸场道路等四部分组成。工业场地(含道路)占地40.0m2,矿井井田面积1 800 hm2,矿井开采采区接替顺序为“一采区一二采区一三采区”,首采区(一采区)为已采取,服务年限10年。环评批复的主要环保措施包括:3台20 t/h锅炉配套烟气除尘脱硫系统,除尘效率95%,脱硫效率60%;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600 m3/d,采用二级生活处理工艺;矿井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1.0亿m3,配套建设拦挡坝、截排水设施;对于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保护煤柱。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单位初步调查获知:工程建设未发生重大变动,并按环评报告书与批复要求对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了保护煤柱。试生产期间矿井与选煤厂产能达到2.20 Mt/a。生活污水和矿井水处理量分别为480 m3/d、8 000 m3/d。3台20 t/h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设施建成投入运行,排矸场拦挡坝、截排水工程已建成。调查发现,2010年8月批准建设的西气东输管线穿越井田三采区。环评批复后,与本项目有关的新颁布或修订并已实施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348-2008)。【问题】1.指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中,还需补充哪些工程调查内容?2.确定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生态调查范围。3.在本项目声环境验收调查中,应如何执行验收标准?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还需补充哪些工作?5.判断试生产运行工况是否满足验收工况要求,并说明理由。

一、工程概况及评价因子1.根据火电项目污染类型,列表形式给出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给出分布图。2. 《火电厂大气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注意汞排放限值要求。3.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已批复的当地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未划定的,请当地环保部门确认。根据项目所处区域特点,合理确定。如在项目南侧紧邻巷道,执行GB12348-2008的4类标准。火电厂的地块:厂址、灰场。厂址:污染型灰场:重点分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生态的影响、扬尘的影响。二、工程分析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四、环境影响预测五、污染防治措施六、清洁生产七、总量控制八、公众参与九、结论十、火电项目需注意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及大型综合商场的建设项目(社会区域类)特点:类型较多,形式、规模、内容多种多样,其环境影响复杂多样,且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多位于城市市区内或划定的开发区内,一般生态影响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除非涉及特殊或重要的生态保护目标),但其施工复杂的环境影响却不容忽视。本项目既有地上工程,也有地下工程。而且既有广场、停车场,还有上次、餐饮、娱乐等,是个比较复杂的,有一定代表的社会区域类建设项目。对相关单独项目的环评也有指导意义。一、总论或总则二、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及工程分析三、环境现状四、环境影响评价五、环境保护措施六、公众参与七、结论

案例3新建堤坝式水电工程【素材】某拟建水电站是A江水电规划梯级开发方案中的第三级电站(堤坝式),以发电为主,兼顾城市供水和防洪,总装机容量3 000 MW。堤坝多年平均流量1 850m3/S,水库设计坝高159 m,设计正常蓄水位1134m,调节库容5.55X108 m3,具有周调节能力,在电力系统需要时可承担日调峰任务,泄洪水消能方式为挑流消能。项目施工区设有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和及制冷系统、机械修配、汽车修理及保养厂,以及业主营地和承包商营地。施工高峰期人数9 000人,施工总工期92个月,项目建设征地总面积59 km2,搬迁安置人口3 000人,设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大坝上游属高中山峡谷地貌,库区河段水环境功能为Ⅲ类,现状水质达标。水库在正常蓄水位时,回水长度9 km,水库淹没区分布有A江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其产卵期为3~4月。经预测,水库蓄水后水温呈季节性弱分层,3月和4月出库水温较坝址天然水温分别低1.8℃和0. 4℃。B市位于电站下游约27 km处,依江而建。现有2个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和7个工业企业的取水口均位于A江,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排入A江。电站建成后,B市现有的2个自来水厂取水口上移至库区。【问题】1.指出本项目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2.给出本项目运行期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3.本项目是否需要配套工程措施以保障水库下游最小生态需水量?说明理由。4.指出施工期应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