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做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 工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某学校规定;今后每次考试都将根据前次考试成绩,给全年级学生安排考场。成绩前 50 名学生在第一考场,51—100名的学生在第二考场,依次类推。
(1)这种做法试图通过影响哪种心理需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试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3)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的角度对这种做法的有效性做出分析。
Ⅱ.小学语文教师王老师酷爱传统文化。他在识字教学中感觉到,借助繁体字可以帮助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于是,他计划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申报课题,在学校科研顾问黄教授帮助下,开展改善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请按照要求答题。(1)试为该课题设计一个课题名称。
(2)请为该课题设计文献检索的主题词和文献综述的基本框架。
(3)该课题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样本是什么?
(4)请按照凯米斯程序,说明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及每一步骤的具体要求。
44.在教育测量调查中,适用于次数、百分比统计而不适用于中位数、等级相关系数统计的测量类型是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54.20世纪中期以来,学校教育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批评、质疑和挑战,或明或暗地主张"学校消亡"的观点不时出现。例如∶
(1)1971年,伊凡·伊里奇发表《非学校化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伊里奇认为,学习原本是个人的一种自主的活动,是自律、自助、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不必非得与别的东西交换才有价值。他批评学校"把学习从一种活动变成了一种商品",把知识证书(文凭)变成了一种财富形式,这不但从根本上剥夺了人独立自主的学习动机和能力.而且通过文凭、学历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层,导致更深刻的社会两极分化,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学校的废除已不可避免"。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不再让孩子进入学校上学,而是"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主要由父母直接教育孩子。进入21世纪,全美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在家上学"。家长不送子女去学校接受教育的理由很复杂,包括∶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认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如宗教信仰)。家长不赞成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家长认为教师的教育方式不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等等。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评析伊里奇的观点。
(2)结合学校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作用,评析"在家上学"现象。
45.归纳分析是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X)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Y)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前一现象(X)就可能是另一现象(Y)的原因。这种归纳分析的方法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55.1918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一文中指出∶"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吾国之旧教育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材为目的,……是教育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新教育则否,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
请回答∶
(1)蔡元培所说的"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2)试从学校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说明蔡元培所说的"新教育"在 20世纪 20年代前后中国教育变革中的表现。
1。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通常,迁移可被界定为先前的学习结果影响新情境中的学习或表现的过程。当今的认知心理学家将学生习得的知识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因此迁移发生的情况可能会有∶(1)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2)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3)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4)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尽管预期迁移发生的 种类如此广泛,但迁移不会自然发生。吉克和霍利 约克(Gick&Holyoak,1983)曾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验中他们使用了如下材料∶
第一则材料;涉及医生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材料。一位恶性肿瘤患者已无法采用手术治疗方案,但如不摧毁肿瘤便无法挽救其生命。有一种射线,如以足够高的强度照射肿瘤,可将其摧毁,但当以这样的强度照射肿瘤时也将摧毁肿瘤周围的健康组织;采用低强度的射线虽对健康组织不构成伤害,但对肿瘤也不产生任何作用。要使用射线摧毁肿瘤同时又不伤及健康组织,若您是医生,将采用何种办法?(正确的方案是,可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向肿瘤发出射线,从而使到达肿瘤部位的射线有足够摧毁它的剂量,又不伤及周围的健康组织。)
第二则材料∶涉及具有同类结构的军事材料。守敌在通往自己据点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设了地雷,一旦道路受到过重的负荷便会自行引爆,而较轻的负荷则不会引爆。如要歼敌,攻方该如何进攻?
第三则材料∶涉及具有同类结构的火灾救援材料。即如何使用来自不同方向的水源扑救大火。
鉴于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吉克等人让大学生阅读其中的第一则或前两则材料。对读完第一则材料的学生要求写出故事的梗概。读完前两则材料的要求写出它们在各方面的相似之处,实验人员再根据他们写出的内容做出好、中、差的评判。然后让参与实验的所有大学生阅读第三则材料并提出解决方案。
实验结果表明∶只读第一则材料的学生,之后问题的正确解决率仅为 21%,读了前两则材料且评判为"好"的学生正确率为90%,评判为"中"的学生正确率为40%,评判为"差"的正确率为 30%。
请回答∶
(1)本实验中,实验者通过其干预措施试图让学生形成哪种认知结构?由此产生了上述4 种迁移类型中的哪种迁移?
(2)实验者采用了类比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请阐述类比教学的要义。
Ⅱ.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课堂奖励(如口头表扬、奖励小红花、奖励学习用品、奖励小食品等)是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管理方式之一。它可以即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不适当的课堂奖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学生学习过度依赖外部动机、忽视或弱化内部动机、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针对这些问题,某小学教导主任张丹打算以"如何规避小学课堂奖励的负效应"为题申报市级教育规划课题。他计划在本校选择一年级一班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班的课堂教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录像。然后反复观看录像,用以下观察记录表进行整理分析,以把握该校课堂奖励现状及其负效应的具体表现,并通过与该班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概括提出若干规避策略。
小学课堂奖励观察记录表
请回答∶
(1)该研究的课题名称在表述方式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正?
(2)该研究在样本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正?
(3)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预设项目与要求,指出该研究属于哪种类型的观察研究。
(4)该研究采用的是哪种观察记录方法?
(5)如果张主任想进一步就这一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应如何设计?(说明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并按照"凯米斯程序"为他具体设计研究程序。)
2.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教育口号
D.教育隐喻
1.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
A.教育学
B.比较教育学
C.元教育学
D.教育哲学
2.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
A.补偿教育
B.义务教育
C.终身教育
D.回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