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结果 共找出842
54.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刚开学几周,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了大一新生小李同学。她看起来有点紧张,我问她这几周过得怎么样。她说。"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很多课程都是采用课堂讨论、口 头报告、小组辩论之类方法。这跟高中时老师讲得多差别很大,感觉很不适应。我其实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把知识直接教给我们。"我又问她∶"像你这样感觉不适应讨论课的同学是不是很多?"她说很多同学都不适应。
小李同学的话,让我不禁想到自己首次在专业课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形。我本以为,采用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但事 实证明我有点儿一厢情原。这些年来,在我主持的案例讨论课上,尽管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热情似乎不高。一些学生根本不发言,只顾埋头看英语或计算机之类的书,或者低头看手机;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课堂讨论的材料都不带来。对此,我感到十分困惑。
为了改进教学,弄清学生究竟是怎么想的,我找了几位学生到我办公室座谈。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希望您多讲,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知识,接近学科前沿。您每次课都让我们讨论,可我们不习惯讨论,即使讨论,也只是说出一些很肤浅的观点。而且,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看法貌似都有些道理,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来大学读书,是交了学费的,是想从老师那里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听一帮同学在那里瞎扯。我觉得讨论课没多大意义,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您多讲讲。"另外,我还曾听说有个别学生 直接打电话向学校教务部 门投诉,说我的课很"水"。因为我很少直接讲课,总是让学生看材料、讨论、写评论。
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学生一方面抱怨教师满堂灌、不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当教师提供大量案例讨论的机会时,他们却又害怕或逃避呢,? 原因究竟在哪儿? 讨论课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开下去? 让学生自主探究真的行得通吗? 该如何处理讨论课与传统课程的关系?看来,问题没 那么简单......
请回答∶
(1)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角度,分析设置讨论课的必要性。
(2)从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角度,分析导致学生不适应讨论课的可能性成因。(3)从学校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帮助学生适应课堂讨论的建议。
55.维新派相对于洋务派提出了哪些新的教育主张? 产生了哪些影响?
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 T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方式可以应用,其中一种被称为精细加工策略,即人在学习某一新的知识时,会想起一些与其有关的旧知识,或想起属于这一观念范畴的某个例证,或再现与其有关的表象,甚至由此会引起对这些知识作出某种新的推断。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对新知识作出逻辑上的组织,即按照学习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等。心理学家加涅称∶"组织是将信息分成若干子集,并标明各子集关系的过程。"心理学家约翰·安德森则进一步补充道"这种有层级的组织能够使人在搜寻自己的记忆时表现出结构化,使人能更有效地提取信息。"
请回答∶
(1)"精细加工策略"何以会有助于个体日后对所学知识的回忆?
(2)"精细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有何区别?
(3)根据你对以上两种认知策略的理解,对当下流行的碎片化学习现象作出评析。
Ⅱ.某初中拟推进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进行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面向学生开展一项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请回答∶
(1)为该调查设计一个名称。
(2)为了保证调查样本在年级分布和性别分布 上的代表性,该调香应采用何种抽样方法? 具体抽样步骤是什么?
(3)调香者想利用国内某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全面文献检索。请为其确定至少三个检索词。
(4)为保证较高的问卷效度,在具体设计题目之前,调查者需要把调查内容分解为若干维度和指标。请从"自主学习能力"维度,为这份问卷设计三个指标。
54.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4年3 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以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见》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 互鉴、开放包容;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2018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请回答∶
(1)阐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结合材料,分析和阐述教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3)结合材料,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角度,阐述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55.论述 20世纪 30年代欧美新传统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56.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Ⅰ.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即便在当下有关动机引发的更为完整的"预期—价值"论中,韦纳的归因理论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原因做出解释。在韦纳看来,个体一般会将自 己的学业行为结果解释为由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及运气四类原因所致。在对这四类原因做进一步分析时,他发现,对每一类原因均可按三种特征来理解∶第一,这种原因是源于自身内部还是外部环境(即归因控制点);第二,这种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即归因稳定性);第三。这种原因是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即归因可控性)。韦纳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指出归因一旦形成,不仅影响到学生当下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他对自身以后学习的期待和学习行为,乃至今后的学习成就。
请回答∶
(1)指出上述四类归因所具有的特征。
(2)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出现失败后,若他做出上述四种不同的归因,那么在情绪反应、对未来的期待、对行为的影响上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效果。
(3)根据(2)的分析结果,在韦纳的归因理论框架内对教师如何塑造学生理想的归因做出推论,并就实现这一推论提出合理建议。
Ⅱ.结合下述实验案例回答问题。
为了验证"罗森塔尔效应",某研究者依据期望原理,提出了实验假设——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期望会取得比其他学生更优秀的成绩。研究者选择一个新入学的班级进行实验,制定 了详细的研究计划。研究者对该班级的学生进行学科测验,把学生随机分为同质的 A组和 B组,并告诉教师 A组学生是学科成绩高的,有培养潜力。一年以后,研究者又对这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测验。测验结果表明,A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 B 组学生。实验结果证明了实验假设,即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科成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请回答∶
(1)该教育实验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该实验设计的格式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
54.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教育当局常常宣称,他们希望学校有助干使人人得到平等的机会。情况,确实是这样。 一此国家在经济上的要求、在意识形态方面设立的目标,以及世界许多地方的民族解放运动,甚至社会不安定等因素,都助长了人们强烈要求教育更加民主化的愿望。同时,有许多迹象表明教育民主化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都创造了许多条件,使更多的人能够上学。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努力延长就学的时间。工业化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都在继续不断地扩充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了评定学习的结果,人们已经开始采用普通考试、竞争性的测验和统一的评分方法,即使还没有在法律上废除传统特权,但事实上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不可否认的进步,证明民主有力量改进教育的结构、范围和实践。
然而,平等地接受教育,这只是求得公平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它的充足条件。人们有可能同样受到教育,但并不是说,他们都有同等的机会。平等的机会必须包括同样成功的机会。相反,这种成功的机会是很不平等的。人们在教育周期的开始和末尾,对那些入学生和离校生的社会背景进行比较时,曾经系统地加以歪曲,这一点就是证明。并且教育过程需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也是民主教育的一种。
(选自《学会生存》)
(1)概述材料的教育公平观。
(2)分析材料实现教育公平的主张。
(3)上述主张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55.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材料二 公孟子曰∶"君子不作,术而已。"子墨子曰∶"不然。人之其否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诛,今也善者不作。其次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遂,已有善则作之,欲善之自己出也。今诛而不作,是无所异于不好遂而作者矣。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耕柱》
材料三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庄子·秋水》
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主张阐述并评价孔子、墨子和庄子的知识学习观。
56.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看上去促进学生学习的教育实践,可能压制学生的创造性,因为这些实践不鼓励创新性,不奖赏创造性,反而会剥夺学生从事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传统 上大规模使 用的标准化测验是最为有效的——尽管可能是无意的——压制创造性的工具,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在这方面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这并不是说测验本身是个坏东西,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使用了什么测验。当前流行的课堂教学实践,看上去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这意味着要鼓励学生;①创造;②发明;③发现;④想象;⑤假设;⑥预测。(编译自 Sternberg.R.Teaching for creativity 2016)
(1)据上,阐述材料中提到的四种帮助学生创新的途径。
(2)2020年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要求。结合材料,阐述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什么意义。
(3)用材料中的六种教学策略设计,设计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活动方案(如以语文为例),要求∶至少用到两种教学策略;方案包括目标和操作步骤。
Ⅱ.研究系统授课法和自学辅导法对数学学业成绩效果的影响。从初一新生随机抽100 人,根据小学结业数学成绩相同或相近的分为50 对,分成两班,班一是系统授课法,班二是自学辅导法,一学期后测试成绩。班一和班二平均成绩分别是 85、88,标准差分别是5.5、10.5,成绩差异的z值为1.79。检索词是系统授课法并自学辅导法,进行全文检索,检索出4篇文献。
(1)分析材料中文献检索的错误的地方,并写出正确的。
(2)材料中体现了哪种实验教学法,并说明优缺点。
(3)分析材料中分组方法存在的问题。
(4)该实验结果能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46.劳动教育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