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银行从业
筛选结果 共找出810

授信集中度限额可以按不同维度进行设定,其中最常用的组合限额设定维度包括()。

  • A

    行业

  • B

    产品

  • C

    风险等级

  • D

    担保

  • E

    国家信用风险

下列哪些属于企业信用分析的5Cs系统的分析范围?()

  • A

    负责人的个人品德

  • B

    企业的资本金

  • C

    借款人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

  • D

    借款人提供的抵押品价值

  • E

    借款的利率水平

商业银行在对企业集团进行风险识别时,分析其关联交易中,判断是否属于集团法人客户内部的关联方应关注的情况有()。

  • A

    易货交易

  • B

    发生处理方式异常的交易

  • C

    资金以股本权益性投资的方式供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

  • D

    互为提供担保或连环提供担保

  • E

    与特定顾客或供应商发生大额交易

下列关于贷款组合信用风险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 A

    贷款组合内的单笔贷款之间一般没有相关性

  • B

    贷款组合的总体风险通常小于单笔贷款信用风险的简单加总

  • C

    风险分散化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

  • D

    贷款资产可以过于集中

  • E

    商业银行在识别和分析贷款组合信用风险时,应当更多地关注系统性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以下应当归属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类别的有(  )。

  • A

    即期外汇交易中,交易对手未能在第二个交易日按期交割

  • B

    保函业务中因客户未能履约而承担连带责任

  • C

    自动取款机(ATM)未能正确按照客户指令完成交易

  • D

    借款人因经济危机陷入经营困境

  • E

    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从AA级降为A级

多种信用风险组合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国际银行业中,其中()直接将转移概率与宏观因素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中的一系列参数值。

  • A

    Credit Metrics模型

  • B

    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

  • C

    Credit Risk+模型

  • D

    Credit Monitor模型

对单独一项风险暴露存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A

    采用内部评级法初级法的银行,应将风险暴露细分为每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部分,每一部分分别计算加权风险资产

  • B

    采用内部评级法初级法的银行,信用保护由一个信用保护者提供,但有不同的期限,则可不进行细分

  • C

    采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如果通过增加风险缓释技术可以提高对风险暴露的回收率,则鼓励对同一风险暴露增加风险缓释技术(即采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来降低违约损失率

  • D

    采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应证明此种方式对风险抵补的有效性,并建立合理的多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处理的相关程序和方法

在现实的操作中,企业集团往往根据需要随意调节合并报表的关键数据,使得真实财务状况难以掌握,下列属于这类现象的有()。

  • A

    合同报表与贷款主体报表不分

  • B

    人为夸大承贷主体的资产和销售收入

  • C

    制作合并报表不剔除集团关联企业之间的投资款项

  • D

    企业需要“利润增加”时,往往通过虚构与关联企业的经济往来提高账面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 E

    母公司财务报告未披露成员单位之间的关联交易、相互担保情况

下列有关关联交易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与单一法人客户相比,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具有内部关联交易频繁的特征

  • B

    横向多元化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主要是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存在的大量资产重组、并购、资金往来以及债务重组

  • C

    集团法人客户内部进行关联交易的基本动机之一是实现整个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 D

    国家控制的企业间因为彼此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

  • E

    纵向一体化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主要集中在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半成品作为原材料,以及下游企业再将产成品提供给销售公司销售

综合报告是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报告期内各类风险与内控状况撰写的综合性风险报告。综合报告应反映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辖内各类风险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

  • B

    分类风险状况及变化原因分析

  • C

    风险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

  • D

    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 E

    发展趋势及风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