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将婴儿和母亲带到一个实验室中,观察婴儿在游戏时与母亲的互动情况,之后要求母亲离开房间,一位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游戏一段时间后母亲再返回。下面是两岁的平平和乐乐在实验中的表现。
平平:在与母亲独自相处时,积极地探索环境。与母亲分离后,明显地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与母亲接触,很容易又高兴起来。
乐乐:在与母亲单独相处时相当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与母亲分离后,表现得非常不安。母亲返回时,对母亲曾经离开表现出强烈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抗。请问:
(1)该实验程序的名称是什么?
(2)什么是依恋?平平和乐乐分别属于什么依恋类型?
(3)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两位母亲在养育方式上各具有什么特点?
(4)依恋安全性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1)陌生情境实验。安斯沃斯等人曾通过""陌生情境""技术研究婴儿的依恋类型。(2)依恋的含义以及平平和乐乐的依恋类型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形成的稳定的情感联结。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根据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典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
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
回避型依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是时间非常短暂。
反抗型依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之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就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
根据上述三种依恋类型婴儿的表现以及平平和乐乐的表现,可以推断平平(积极探索,母亲在就表现出安全感)属于安全型依恋,乐乐(不主动探索与母亲分离表现焦虑,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又表示反对)属于反抗型依恋。
(3)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及两位母亲在养育方式上的特点
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婴儿的心理特点及其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抚养方式会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形成影响,儿童自身的气质类型会通过改变父母的养育方式影响依恋类型的形成。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
安全型依恋婴儿(平平)的母亲对孩子的信号、情绪表达非常敏感,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做出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并鼓励孩子进行探索,喜欢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反抗型依恋婴儿(乐乐)的母亲常中提供最优的智力加工背景导致儿童最有效的认知活动,一旦儿童在认知活动中得到一定的成果,问题得到解决,智力活动的成功又进一步诱导他的快乐情绪和探索事物的兴趣,这种良性循环结果,使儿童认知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反之会延缓或阻碍儿童的语言发展。
婴儿是以情绪的方式同世界发生联系的,早期持久的情绪经验对其一生情绪的发展至关重要。婴儿期能与父母建立 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儿童具有稳定而快乐的情绪。
早期儿童的依恋会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发展产生影响,主要是儿童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形成的反应方式与决定这种方式的认知方式逐渐沉淀定型,形成儿童与外界人际关系的稳定的模式。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往往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这就为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了基础。反之,儿童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特征则会导致同伴拒绝。
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儿童得到父母适当、稳定与不间断的关怀等,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从而感到安全。

多做几道

8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发现,智商高的人在婚姻关系、子女养育、职场适应等方面并不一定成功。请根据萨罗维(P.Savlovey)和梅耶(D.J.Mayer)的"情绪智力"观点加以分析与阐述。
82.试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该原理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
83.人们发现,大脑两半球对情绪性信息的加工是不对称的,在脑功能指标上存在着偏侧化现象。有两个理论对此加以解释∶半球优势假说认为,只有右半球负责对情绪的加工;效价假说认为,不同效价的情绪是由不同的大脑半球进行加工的,右半球主要加工消极情绪,左半球主要加工积极情绪。
(1)请设计一个混合实验检验这两种假说,并简要说明需控制哪些主要额外变量。
(2)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支持半球优势假说?
(3)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支持效价假说?
81.什么是工作记忆?请具体分析工作记忆各成分的功能。
82.下图是伍德沃德(A.Woodward,,1998)在一项研究中所用的刺激,旨在考察6个月的婴儿能否认识到实验者的伸手动作是指向某一特定客体的(即带有某种意图的动作,而不仅仅是具有特定时空特征的动作)。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1)婴儿观看某种包含两个客体的事件场景(图1"习惯化刺激")∶实验者从场景一侧伸出一只手并抓住客体a,反复呈现这个事件直到婴儿习惯化;(2)然后调换刺激场景中两个客体的位置,并以左右平衡的顺序呈现两个测验事件(图2和图3的"测验刺激")∶测验事件一,实验者依然把手伸向并抓住与步骤1相同的客体a(老客体事件,如图2);测验事件二,实验者把手伸向并抓住另一个客体b(新客体事件,如图3)。结果发现,婴儿对新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程度高于对老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程度。
试依照习惯化一去习惯化范式,分析该实验逻辑及其所得结果的含义

该题目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