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
筛选结果 共找出1716

王某参加战友金某婚礼期间,自愿帮忙接待客人。婚礼后王某返程途中遭遇车祸,住院治疗花去费用1万元。王某认为,参加婚礼并帮忙接待客人属帮工行为,遂将金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法院认为,王某行为属由道德规范的情谊行为,不在法律调整范围内。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可以调整所有社会关系

B

法官审案应区分法与道德问题,但可进行价值判断

C

道德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能作为司法裁判的理由

D

一般而言,道德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社会的发展是法产生的社会根源。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需要新的社会规范来解决社会资源有限与人的欲求无限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冲突,分配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秩序。适应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需要,国家和法这一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就出现了。”关于这段话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相反,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

B

法律的起源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一致

C

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认为,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源有限与人的欲求无限之间的矛盾

D

解决社会冲突,分配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秩序属于法的规范作用

“近现代法治的实质和精义在于控权,即对权力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合法性的强调,包括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和法律的制约。法律的制约是一种权限、程序和责任的制约。”关于这段话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法律既可以强化权力,也可以弱化权力

B

近现代法治只控制公权,而不限制私权

C

在法治国家,权力若不加限制,将失去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合法性

D

从法理学角度看,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实际上也应当是在法律范围内的制约和法律程序上的制约

公元前399年,在古雅典城内,来自社会各阶层的501人组成的法庭审理了一起特别案件。被告人是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其因在公共场所喜好与人辩论、传授哲学而被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在监禁期间,探视友人欲帮其逃亡,但被拒绝。苏格拉底说,虽然判决不公正,但逃亡是毁坏法律,不能以错还错。最后,他服从判决,喝下毒药而亡。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人的良知、道德感与法律之间有时可能发生抵牾

B

苏格拉底服从判决的决定表明,一个人可以被不公正地处罚,但不应放弃探究真理的权利

C

就本案的事实看,苏格拉底承认判决是不公正的,但并未从哲学上明确得出“恶法非法”这一结论

D

从本案的法官、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各自的行为看,不同的人对于“正义”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关于西周法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周初统治者为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的缺陷,提出了“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B

《汉书·陈宠传》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C

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书约”,法律规定重要的借贷行为都须订立书面契约

D

西周时期在宗法制度下已形成子女平均继承制

据史书载,以下均为秦朝刑事罪名。下列哪一选项最不具有秦朝法律文化的专制特色?

A

“偶语诗书”

B

“以古非今”

C

“非所宜言”

D

“失刑”

唐永徽年间,甲由祖父乙抚养成人。甲好赌欠债,多次索要乙一祖传玉坠未果,起意杀乙。某日,甲趁乙熟睡,以木棒狠击乙头部,以为致死(后被救活),遂夺玉坠逃走。唐律规定,谋杀尊亲处斩,但无致伤如何处理的规定。对甲应当实行下列哪一处罚?

A

按“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应处斩刑

B

按“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应处绞刑

C

致伤未死,应处流三千里

D

属于“十恶”犯罪中的“不孝”行为,应处极刑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对原有的法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与变革。关于清末法律制度的变革,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大清现行刑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手段,如凌迟

B

《大清新刑律》打破了旧律维护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的传统

C

改刑部为法部,职权未变

D

改四级四审制为四级两审制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关于唐代类推原则,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类推是适用法律的一般形式,有明文规定也可“比附援引”

B

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重于同类案件

C

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轻于同类案件

D

唐代类推原则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达

根据清朝的会审制度,案件经过秋审或朝审程序之后,分四种情况予以处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情实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绞监候或斩监候

B

缓决指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能确定者,可继续调查,待危害性确定后进行判决

C

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

D

留养承嗣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被害人有亲老丁单情形,奏请皇帝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