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听了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后,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会变得很混乱,这种儿童的道德水平处于( )。
对于那些“认识到拿人家东西不对,也为此而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盗行为”的孩子,应加强( )的培养。
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与其思想保持一致,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这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 )。
中学生晓晴在学校里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约束自己,并且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晓晴处于( )。
学生自身发展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无论是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是不良品德的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表明德育过程是( )。
如果某学生将“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尊严与权利”等原则作为道德判断标准,那么该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 )。
在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阶段是( )。
每个人都知道不能闯红灯,但是每次当人们等待时,只要看到没有车过来就随着人群过马路,而不管是否红灯。这种现象说明了这些人缺乏( )。
小牧经常帮父母做家务是为了得到零花钱,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牧的道德发展属于( )。
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的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并激励其他同学向“明星”们学习。这样的德育方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