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
筛选结果 共找出48

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B

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得到体现

C

目标设计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D

体现出说明文教学对事物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重视

材料全屏
16

【简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设计本篇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20分)

请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材料全屏
19

【简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语文教学中的评述技艺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述,以下哪一项是合适的评述方式( )。

A

在学生以某种表达方式各抒己见后,教师随机地更换一种表达方式来一个总结,使语言简洁明快,学生一听就明白

B

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最好

C

我是有水平的教师,不会像你们这群傻瓜那样直筒子式地说话

D

学生急切需要教师对自己有所帮助时,采用无的放矢的语言

老师故意提一些错误的问题,让学生帮老师纠正错误,这种提问方式是( )。

A

直问

B

“曲解误导”提问

C

启发式提问

D

层层深入提问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1.这个典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试着对比作者自身,说说本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个典故的呢?

3.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六一居士传》一课时,在讲述文中引用《庄子·渔父》的典故时设计的三个问题,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三个提问是启发性提问的最典型代表

B

这三个提问呈阶梯式出现,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C

这一整个启发性提问的设置不但使学生的提问得到了合理的解答,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拓展

D

第三个提问在上两个提问的启发下,学生比较容易思考得出愚人想逃避自己的影子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任何人都想要逃避的束缚",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

某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必修(4)苏轼词两首时,设计了以下四个提问、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二、在《定风波》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三、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品味下面句子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相互比较,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阅读以上问题,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教师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情感抒发、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B

教师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着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感受,得到人生启示

C

教师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

D

教师设计第四个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文学作品,要懂得把他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创作时期里,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